菜单

淮北市武术协会动态

中国校园武术的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20-06-29     作者:淮北市武术协会

 武术是人为的,但它又是为人的。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每位尚武者都会追求自己的梦想。但真正能感悟武术真谛的人往往是最善于思维来处理问题的,而并非简单的打斗。这种思维正是弱势体质民族——中华民族最伟大最坚毅的文化核心。 

      武术对人们来说,是用于强身、健体、增智、报国,而绝不是使用于街上斗殴的一种工具。

微信图片_20200629143353.jpg

 以史为鉴:当下中国校园武术何去何从 

1、我国古代学校武术的简略

   夏、商等时代的“序”、“痒”、“辟雍”制教育机构中开设六艺。孔子也提出了有“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古代武术教育在不同朝代都有体现,只不过内容有别、形式有别,方法有别而已。


 真正对一个社会产生好与坏的影响,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潮或思想。

                                                                              ——【英】凯恩斯

 

2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

       1912年,第一届全国教育会议上通过了《军国民教育施行方法案》,提倡“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1914年,体育家徐一冰在《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中建议将武术列为高等学校、中学和师范学校的正课。1918年在上海召开第四次全国教育联合会议上提出学校体育应“加授武术”。在1926年第十一届全国教育联合会上出台了《学校体育应特别重视国技案》。在国民政府的1928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张之江,提出了《请令全国学校定国术为体育主课案》等。

      民国二十七年,刘长春在奥运会上的失利再次诱发土洋体育论争,“    

武术救国”的呼声再次高涨,许多社会名流为武术发展付出巨大努力

,并最终获得到国民政府支持。武术快速步入各类学校。但由于武术

教学“无标准可循”,因此民国政府教育部委托北京特别市国术馆

负责编撰了《大中小学国术课程标准》(简称“《标准》”)并呈请

教育部审查。《标准》的研制是一种典型的成功的武术行为。然而由

于时局危急,各级教育机构无暇无力对其进行有效地实施与贯彻。


 2由《大中小学国术课程标准》所想  

2.1 民国时期武术课程标准释读

    《标准》是国民政府委托北京国术馆研制的,共五册文件。后上报教育部并于民国27年开始实施。《标准》成为了中国第一部关于各级学校武术课程的官方纲领文件。《标准》对大中小学武术课程的目标设置、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说明,对近代武术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学科化建设做出了初步尝试,发挥了重要指导意义,亦对当下武术教学改革也有重要借鉴价值。


(1)民国时期武术课程目标的设立

     受新学教育体制的影响,《标准》教学目标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由小学生的“灵活身体,敏捷官能”,到初中生的“强健体格,发达筋肉”,再到高中生的“锻炼体格,身心发育健全”,最后到大学生的“应用手法,保卫身体”,履历了由体质到民族,由体育到文化的兑变,将学生身体强壮、心理健康、阵杀之术与民族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清晰地定位了由术至道的武术教育目标。      

 

微信图片_20200629143407.jpg

(2)民国时期武术课程时间的分配

《标准》规定各级学校的武术练习时间为正课和课外两部分,小学、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正课每学期每周二小时,共三学年。”而大学暨专门学校“正课每学期每周二小时,共二学年,第三学年每周一小时。”要求小学阶段“课外练习于正课时间以外举行,每周至少六十分钟”。中学至大学阶段“课外练习于正课之外举行,每周至少二小时”。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标准》明确了大学暨专门学校的武术教学时间。这是当下高校体育教学所缺失的。

 (3)民国时期武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 

    从整体上看,《标准》的结构缜密,内容由少到多,由简到繁。

    以小学阶段为例,先习“骑乘步、弓箭步和丁虚步等桩步”的步型,再习“原地穿、下势行穿手和步穿手”等手法。再习“国术教材二十四式和动作组合”。最后是“岳氏连拳(八路)或形意拳(单式及五行)、六路短拳和简单拳术一种”。教学步骤遵循着由步法到手法,再到腿法;由单练到对练,再到实用手法;由短器械,到长器械,再到双器械。整个程序阶段清晰明了

 (4)民国时期武术课程实施的方式 

    《标准》规定,在中小学时期可以采用正课教授、课间操、课外练习、校内表演和校外表演五种形式。校内表演时又分以“矫正姿势”为主要目的的个人表演和以“互相观摩优劣、而策进步”为目的的班级表演。而校外表演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学校间“互相观摩优劣,而策进步。”

(5)民国时期武术课程要点的教授

   《标准》强调:

小学时,教授要点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练习的内容必须一致。

初中时,教授要点在于重视武术知识和意义方面,“讲解各家国术的功用与要点,使学生明了武术中的真意义”。

高中时,教授要点在于使习练者“身心要敏活”。

大学暨专门学校阶段,强调除遵循高中各原则外,还应注意:“一、使学生深切的了解原理,及各种练习方法。二、使学生练习对手应用的方法。三、讲解武德使躬身实践。四、养成研习专门的功夫。”

 

微信图片_20200629143414.jpg

 2.2由《标准》所引发的当代启示 

    《标准》是在国运萎顿局势下的教育措施,是一种拯救民族衰亡的文化行为,带有强制性的行为指导和文化重建意义。

(1)发挥国家行为,研制《大中小学武术课程标准》及其评价体系

    国家是文化的主体,对本土文化具有生产权、享用权和管理权。因此,相关教育管理机构应重视武术健身、武术教育工作,积极组织专家研制《大中小学武术课程标准》。加强对《〈大中小学武术课程标准〉评价体系》的制定与实施。将《大中小学武术课程标准》与学生升学、评优评先等激励机制挂钩。

(2)提倡体育课与武术课平行并举,在中小学增添独立的武术课

       文化崛起在于青少年,青少年的培养在于教育。因此,要更新观念,锐利革新,将武术提升至与体育课同样的位置,开设独立的武术课,适宜增添武术教育内容和时间,如将在高中学阶段的一周2次体育课教学改为1次体育课和1次武术课,初中和小学阶段的一周3次体育课改为2次体育课和1次武术课。以此长期强化青少年武术技术和武术意识。

 4) 积极推行多种武术教育形式 

    首先,重视课堂内外的教学与练习相结合,在武术教育之余,积极组织武术社团、武术沙龙等活动形式。

    其次,突出武术教学与比赛相结合,在校运会增设武术项目,定期开展校际、班际的武术交流赛。

    最后,重视校内外武术交流,积极展开校内外武术技术交流和知识竞猜活动,开展武术漫画宣传、创建武术文化走廊。

 (5) 坚持传统武术的教育与创新相结合 

    一方面,应在本土内耳熟能详的拳种中寻代素材来满足青少年的嗜趣与需求。武术教育要规避在国家范围内的标准化,绝对不能以某一样板武术代替武术的全部,宜突出地方拳种特色。让那些在当地具有浓郁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的拳种进入武术教育领域。

     另一方面,以创新意识解惑武术文化密码,进行适宜的科学性调适。武术教育内容不应是了了几个动作随心附会的杜撰与嫁接。而是必须遵循武术发展规律,选取当地优秀拳种抽取技术核心进行创编。

     总之,民国时期是中国武术由传统步入现代的捌点,更是武术技术样式出新、文化空间扩张、学科理论认知的重要分水岭。《标准》为武术的教育化,科学化,学科化做出了积极探索。当下,武术进校园的举措再次被推上了前台,《大中小武术课程标准》和《<大中小学武术课程>评价体系》是确保武术在学校生根生芽的重要法宝。因此,两者的制定势在必行。

 未来我国校园武术教育改革走向

      2004年3月30日,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中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2007年相关学者提出:“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2013年9月22日, 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举办 “第一届中华武术发展战略研讨会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此次会议以“武术的当代价值”为主题展开热烈论讨,并确立“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新思路、“强身健体,自卫防身,修生养性,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微信图片_20200629143419.jpg

      武术进校园是武术生存、传承和发展必由之路。武术进入校园的前提是要充分考虑到武术自身发展规律,不能只为形式而推广,而应为了内容而推广。可以说,坚持武术本真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传承性教学是武术进校园或不断深入的底线。这个底线不能破,否则其将沦为武术罪人!!